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细节出难点,“动心”成佳作——记采访《锦绣纪》导演徐小卉

纪录动态 来源:央视网 2016年09月18日 14:33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Q4:据我所知,丝是一种及其名贵精细的事物,在对它的拍摄上应用了什么手法呢?

A4:微距。可以说是大量应用了微距。在拍摄之初,我对微距的应用并没有什么想法,但在看到微距下的丝绸千丝万缕的魅力之后,我决定将这部作品变成一个微观入手展现宏观的作品。

在拍摄小蚕种出生时,最开始用了百微,不行又换了65mm的镜头,这才得以拍出小蚕出生的珍贵画面,但拍摄周期也因此延后到了第二年。

蚕丝本身也是,我去苏州大学找人测试过,0.02mm一根,肉眼都看不太清。平常看到的绣东西的丝,看着是一根,在微距镜头下是一把!我也很吃惊。我们拍摄的时候,一个呼吸,镜头都会颤,而且由于接了环,镜头不稳。我们摄影就亲手做了沉甸甸的云台,屏住呼吸拍摄。

Q5:拍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A5:太多了。(这里仅选取三件为例)
 

「穿越时空的对话」

周佳明曾经帮日本人织和服腰带,那种罗的织法,与马王堆汉墓里的杯形四经绞罗一致。2016年浙江办展览把长沙这块(罗)调过来,我们陪着他去看,过了20年,96年绣出这块罗的他说:“我当时,只觉得能织出这块罗的人很厉害。我觉得他一直在和这个不曾谋面的人对话,在这块罗里。”
 

「无名的能工巧匠」

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古人。我在云锦博物馆拍清代云锦,那时候都是贡品,末尾标着织者。有一匹上写着“织匠 王援”。我就想终于有一位工匠留下名字了。之前拍宋罗,那么漂亮的布,上面没有名字。我就觉得很遗憾。
 

「“难”不在生活在“传承”」

“手工绢不如机造绢平整。”“这个传承人也并没有生活的艰难。”前采回来的消息让我开始思考,这种技艺为何需要传承下来?
 

我亲自打电话询问了织绢的传承人(魏耀林),一个细节引起我的注意,他说:“当然还是手工织的绢好,只是我们用来刷浆的是豆浆,(机器是化学制剂),我们织出来软很多。(那)刷子是用马莲草的根做的,比塑料刷子(刷得)均很多。虽然我还在做绢,但是会做这刷子的人已经不多了。”我听说后,立即带着团队去补拍了刷子的故事。

Q6:您觉得这部作品传达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如果让您和观众说两句您想说些什么?

A6:执着。工匠精神是什么?执着。我出名我也要这么干,我不出名我也要这么干。我挣钱我要这么干,我不挣钱我也要这么干。我就是要把这件事做成!特别重要。和他们相比,我们都太容易放弃了。

2

我想和观众们说“《锦绣纪》的动人之处,在于聚得拢打得开。'这种打动人不是让你哭让你笑,它让你感慨,世界原来如此精彩,人类原来如此智慧。”

 

我要纠错编辑:宋莹莹 责任编辑: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热点推荐更多
《传家》
体验最中国的生活情趣和智慧。详细 >
《品牌的奥秘》
通过品牌的窗口观察世界。详细 >
《大运河》
世界最长运河穿过的中国历史详细 >

纪录图集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