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
宴,最容易让人想起那句著名的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我后知后觉,临近交片了,被人提醒(提醒我的人是总策划周塬,他总在策划,一天24小时嘴里冒着“金句”),对啊,我为什么不以这句撩人共鸣的话作结语呢?但,来不及了。
遗憾过后,宽慰自己:我们这集着力表现的是相聚,从宴席的食材到烹饪,再到宴席的情之所托、礼之所依,总之,一宴既散,一宴又起,心意不散,来日方长,这才是我们的主题,就连我们自己的关机宴,互相挥手间也极潇洒:江湖再见!
宴席本来就是用来抵抗浮生的,何必强调别离呢。
二
我把加入舌尖剧组,比喻成“入宴”,因为舌尖的好口碑与平台,是不折不扣的盛席华宴。
但说到当初如何构思这一选题时,我心里十分没底。做纪录片常常被提到一个奥秘,即一句话主题。通常,这句概括性的话少则十四五字,多则不过二十多字,越精炼越好。但没想到这次的主题竟是一字擎天:宴(八集每个导演都分了一个字,真是惜墨如金啊)。
宴席气象万千。“宴”字中,既得有美食的烟火气,又得有宾主间的人气。宴席和谁吃有讲究,怎么吃有门道,为什么吃更是处处皆学问。
总之,宴席要完成一个主题:接地气又摆脱地气。用总导演刘鸿彦的话说,这叫远眺文化渊源。
可怎么概括繁盛的“宴”,还是个难题。
三
得像小白兔,外表彪悍得像大灰狼一样的人。正是由于他的表里不一,他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为“宴”中的美食提供了化繁复为至简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法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安老师就是把美食当山水拍,又把山水当美食拍而已。
譬如我们拍文人宴时,我看他就是这么干的:主人公叶放所处的园林山水,竟被安老师收纳得像盘中珍馐;而叶放呈现的那些出自传统食单的菜肴,又被安老师刻画得惊天动地,绝吧?舌尖打动人的从来都不是巧艺,而是像安老师呈现出的和谐美好的画面。
四
美食以外还有人的故事,它们之间的亲疏远近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无奈怎么概括“宴”的主题是导演的工作,而我却是个常常只有段落大意而忘了中心思想的人。这和我的出生地有关。
我生长在柔软的长三角平原上,我会做菜。那里像我这样的家常男人其实挺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小就习惯于男子做人要柔软,做菜要坚定。所以我的人生主题常常经由别人交给我,但做菜我却很一本正经,旗帜鲜明。
但到了舌尖剧组,一下子给了我重新思考与做人的机会。
为了实践“远眺文化渊源”,我们剧组一下子飞到了湖南省平江县,因为那里能看到古老的宴席文化的渊源。果然,这里的君子们个个远离庖厨,他们喝着70度的土烧,酣畅地品尝着女子们巧手做出的餐食,完全不同于我的糯软的家乡。稍稍令人生疑的是,与他们任性的日常相反,这里的宴席充满着理性,不对,是“礼性”。宴席之“礼”,维系着男性主导的一族一姓。最初,我对这些严肃的繁文缛节有点排斥,毕竟文明的新旧更替是必然的。但在这里,宴席之“礼”,是乡情所依,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传统文化。这样的“礼”,值得思考和被记录,更何况,它有点冲击我的人生观。
我们的故事记录了当地少年首次作为“成年人”加入乡邻们举办的族宴。少年们首先得学“礼”,他们的出错,被纠正,反反复复;而正是宴席赋予了少年们成长的舞台,也成了少年们首次感知和把握成人世界的一种方式。
当这些男娃们为了筹备参加族宴与长辈们围坐在火塘边听候着教导,我竟略略地对他们心生羡慕,说不定,他们的将来无比坚定。
五
我用一句话大概概括不出“宴”是什么。但我们拍摄过的一位厨人说,做手好菜与做个好人一样,是最好的奖赏,这也是坚定的答案。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 撑船、打铁、卖豆腐,自从咱们这季舌尖第一集拍了打铁锅的老汉以后,这三苦舌尖剧组算是全涉及了。那么拍过“三苦”的舌尖团队到底苦不苦?其实,半年多的拍摄制作时间,我们过了半年多兴奋而忘记辛苦的日子。剧组中不少是异常年轻的面孔,他们的鲜活如同田野里的菜蔬,常常泛着动人的光泽,所以田野里最动人的时刻,最终也化为了机房剪辑机上的动人的时刻。但随着一集集节目的交付播出,机房里蓬头垢面、横七竖八的身影渐渐不见了,这地广人稀了以后,我还真有点儿女情长,天下果然没有不散的宴席啊。
六
好在定时吃饭,是为了与人共餐;围坐设宴,也为了与人共餐。人生本就像一场流水宴。
雁过无痕,却不料时间也是有重量的,与舌尖一起度过的时间尤其不虚空。烟火常在,舌尖不散。
附:
个人简介:
沙洛
导演 编剧 音乐表演者
简历:
199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同年进入央视,1999年始在央视新闻中心任纪录片导演,作品数十部。2005年始,成为独立导演。
近年导演及编剧主要作品:
电影《隔离区的爱》编剧
央视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音乐篇 编剧。
纪录片《山上之城》入选美国“日舞”影展中国年度十大纪录片甄选;北京国际纪录片节获得片花甄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