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为“舌尖3”)于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五)播出第二集,片名为“香”,以介绍“小吃”为主,节目将大家熟悉的地道小吃搬上银屏。节目播出前,“舌尖3”总策划周塬偕分集导演黄鹤、片中人物代克勤和张爱佳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参与在线直播访谈,与网友分享地道小吃背后的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访谈之二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小吃更是多如繁星。每一道小吃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风土人情,如何在一集50分钟内淋漓尽致地呈现“小吃”的故事,主创团队可谓做足了功夫。
分集导演黄鹤带着他的团队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内去了20个城市,接触了136个人物,调研及拍摄了120种小吃,精挑细选才将云南的稀豆粉,四川麻辣烫、凉糕,河南的胡辣汤,天津的煎饼果子,泉州的石花膏、面线糊,以及陕西的水盆羊肉展现在大家眼前。
一方水土 一方人
生活在别处,最难忘的滋味永远在家乡。“舌尖3”第二集通过小吃,带我们追溯儿时记忆中的味道,讲述食物背后的风土人情,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
总策划周塬介绍,“小吃”这一集想要表达的,就是每个地域的文化特性。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多样独特的小吃品类,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亲和、最能体现当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小吃浓缩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着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
该集导演黄鹤认为,中国人一直懂得自然的馈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亘古不变。希望“舌尖3”能表达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中国人的智慧。节目中出现的小吃,不过是众多小吃故事里面的一个缩影罢了;每个人对于小吃的感受或许不尽相同,但小吃对于黄鹤而言,应该是包含了儿时的记忆,对故乡的思念,对味道的坚守,对技艺的传承,还有顺应时代的活力。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访谈之二
人物和食物互为背景
细心的观众发现“舌尖3” 中加入了一些纪实画面,特别是人物故事部分,大量采用纪实语言讲述人物背后的故事,使得整个影像的风格与之前有所不同。对此,周塬表示“第三季节目希望美食和人物互为观照,以一种最生动的、最饱满的状态呈现出舌尖故事”。
黄鹤也讲述到,“拍摄小吃这一集的时候,遇到过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在云南腾冲卖稀豆粉的老两口,虽然不善言辞,也不会写字,但却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两口每天都在村口卖稀豆粉,除了村里人,外面的人很少知道他们的故事。但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传承着云南腾冲地区最传统最朴实的美食,这种良苦用心是无价的,这种勤劳朴实更是无价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访谈之二
在天津卖煎饼果子的红姐,是舌尖3剧组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的另外一位非常有特点的人物。在片中,她做的是普通的煎饼馃子,但又有不平常的地方。传统的煎饼馃子是有讲究的,红姐坚持用父辈传承下来的配方,为大家奉上二十年前的老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访谈之二
片中陕西西安做水盆羊肉的老白,有着西北汉子刚毅、坚定的典型性格特征。即使日子过得艰苦,老白对味道的坚守,从来没有变过。“最终选择西北老汉老白作为压轴,也是考虑到他的傲骨精神。”黄鹤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访谈之二
周塬表示:“我们节目在选择人物时,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就是选择的人物一定跟食物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人物跟食物一个也不能少,人物一定是跟食物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而不能是脱离。后来我们在讨论,怎么把握好食物和人物平衡的分寸,因为你可能做着做着人物就出来了,要么做着做着只有食物不见人了。所以在最后我们确定了人物和食物平衡的分寸,核心目的就是,就将食物和人物浑然一体地呈现给大家。你在做人物的时候,食物是背景;你在讲食物的时候,人物是背景。”
小吃不小
为什么会在杭州拍摄河南的胡辣汤,这个想法早在提出来的时候,剧组内部就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最终,还是选定了以这种方法来讲述“胡辣汤走出河南的故事” 。
总策划周塬讲到:“胡辣汤是刚开始就想做的,一方面是胡辣汤之前没做过;另一方面,胡辣汤是河南、山东那一带人都特别喜爱的一种食物,但是这种食物它不好做,因为其实它就是一碗汤。要从纯美食的角度来说,它很难能拍出彩来。”在调研的过程中,黄鹤他们发现,河南逍遥镇五万人口,两三万的人都是做胡辣汤这个生意的,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区。所以当时就设想了一个主题“小吃不小”,从走出河南的胡辣汤来看,它可能是全家人或者整个镇子人的生计。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访谈之二
片中张爱佳和代克勤夫妇的故事被大家称为“爱情麻辣烫”。两人青梅竹马,一同成长,最好的朋友走到了一起,最终变成了爱人,共同经营着一家麻辣烫店。他们的生活饱含着酸甜苦辣咸,就像是他们经营的麻辣烫店一样。在他们身上,小吃不小,麻辣烫意味着婚姻、生活,一辈子的相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访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