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纪录片《中共六大纪事》编导手记:时间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纪录动态 来源:央视网 2016年08月25日 11:12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时间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2016年的农历春节前,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机房窗外漫天雪花,鞭炮声声。我和部门的几位同事正在加班加点赶制6集大型纪录片《犹太人在中国》,由于交片的日期日渐临近,也因为想为春节假期腾出一些时间,我们像战场上杀红眼了战士,夜以继日的奋战在电脑前。在晚饭的空隙时间,部门的董主任神秘兮兮地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消息“据说,又来了一个大片儿,你们几个都得上”,听到这个消息,我心头一震,内心揣测“不会又是一个周期短任务重的片子?”,墨菲定律再一次显灵,正如我们所料,这部名为《中共六大纪事》的四集大型纪录片,从撰稿到制作完成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个半月的时间,这是一个怎样的制作历程?撰稿审稿改稿一个月,拍摄一个月,编辑制作1个半月,从专业角度看这不是深圳速度,这是宇宙第三速度。

因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这部献礼片要赶在今年的七月一日播出,这是硬指标,所有的拍摄制作的程序都要以此按时间倒叙排出时间表,这就有了以上的各个规定动作的时间安排。这是时间表,也是命令。从2016年的3月开始的每一天清晨睁开眼睛,我们都是带着任务开始一天的工作,而睡觉时也在盘算着今天的任务完成与否。电视行业时间是一道躲不开的坎儿,而对我们而言,时间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一次宝贵的党史进修班

作为有15年党龄的“老”党员,加之这些年关于党史党建的片子也做过不少,曾经自信自己的党史知识还是过于常人,在专业人士那里属于夏虫可以语冰、井蛙可以语海的级别,但是当我深入了解中共六大的历史,我又感觉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犹如一部鸿篇巨制,它的每一章都充满着筚路蓝缕的艰辛曲折,它的每一页都饱含着共产党人的热血传奇。所有的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每一个人物兴起或陨落都曾在这片恢弘的历史天空留下过耀眼的光芒抑或划过天际的一抹亮色。正所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以,纠正以往的“还行”的心态,重新以小学生的姿态面对任何一段历史。“中共六大”可以独立成篇,它的前因后果、人物言行,作用影响都是足以以几部数十万字的学术著作或若干集30分钟以上的纪录片来呈现的。

为了补齐这段党史的空白和短腿,我们除了向专家咨询更多的是不停地翻阅相关的党史资料,每天萦绕在脑子里的是“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参加六大?”,“瞿秋白在会上都说了些什么?”,“立三路线和王明路线的形成和后果”等等,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本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更加关乎纪录片脚本稿件对史实把握的严谨度,所以,一个月地钻研,修改,研磨,30天的讨论、推倒、重新再来,我们成了小“学究”,稿子也渐渐变得眉眼清晰、饱满丰盈起来。

我们是“拍摄急行军”

曾几何时,行业内部有言“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如今这又变成了惨兮兮的事实。“四集,每集1000分钟的拍摄量,一个月的时间”面对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怎么能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不惆怅?所以以上行业警句就变成了这次任务的口号。而拍摄形式采取多机组套拍,共分四个拍摄小组,每一组由一个编导两位摄像员组成,这四个小组被派往不同的地方,拍摄的内容并不是按每个组专为某一集拍摄,而是将内容打散,按地点套拍,也就是每一组拍的是全部纪录片的某部分内容。最初,拍摄组中的三位男同胞被分到全国的不同拍摄地点,华东、华中、西南、东北等等,唯一的一位女同事被分到了首都北京,主要是考虑到女编导限于体能原因另外心思缜密,在北京负责专家的联络采访,按理说,这也是一个综合考量,科学调度安排的工作方法。正当我们磨刀霍霍整装待发之时,风雨突变,在协调会上领导们改变了工作安排,一组男同事被调到北京和女同胞并肩作战,共同采访专家学者,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的外景拍摄和采访被分配给了我这组,理由是北京采访任务重,而带来的后果是,我这组的拍摄任务增加了一倍,大的拍摄地点由7个变为13个,这是一个怎样的结局?这是一个怎样无奈?还是那句口号:有困难,要克服,是工作,须完成!

4月3日,我和刘洋、邹北冰两位摄像同志,星夜兼程,踏上了万水千山的拍摄路程。

上海5天4夜,四川6天5夜,福州2天1夜,江西赣州4天4夜,兴国、泰和2天1夜,井冈山7天6夜,长汀、古田1天2夜……,分不清周六周日,记不得清明五一,每天行色匆匆,通常在一个地点刚刚开始拍摄,就要开始联系下一个地点的拍摄事宜和车票住处,每天早上7点便出门赶车,晚上7点夜幕降临才始收工。如此下来,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摄制组跑了15个地方,完成了13个地点的外景拍摄及采访,神奇地圆满地完成了既定任务,与其说我们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胜出,不如说我们战胜了一个曾经认为“不可能达到”的心魔。

速度和效率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所以在平均两天挪动一次拍摄地点的“行军”中,我们尽量避免在一地久留或安营住宿,在江西瑞金到福建长汀古田一线的拍摄中,我们曾经坐着高铁进行一日多地拍摄的“战例”。早晨7点半坐上从瑞金直达长汀的高铁列车,20分钟后抵达福建长汀,计算好在这里拍摄的时间,下车便购买了4个小时后去往下一个地点上杭县古田镇的火车票,我们三人留下一人“看墩儿”,其余两人赶往拍摄地点,进行拍摄。福建省委旧址的内外景,长汀县城的俯瞰全貌,及街道百姓风貌,三个小时零十分钟便拍摄完成,我们两人风尘仆仆赶回车站,坐上去往古田的列车,40分钟后抵达古田会议旧址进行拍摄,然后又赶往下一地点,一日三地,行程300公里。同行的曾在我台新闻部工作过老摄像邹北冰一直说:纪录片部的工作节奏太过缓慢,经过了这次拍摄后,他感慨道:“这个速度,已经超越了新闻部!”。

有了速度和效率,并不意味着降低拍摄质量。在我们的拍摄预案中,对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和事务都提前做了相应的准备,脚本分镜头细致描写,天气情况的预判,被拍摄单位的接洽联络,拍摄地伙食安排事无巨细,必须一一落实,否者拍摄就会遇到各种阻碍。

而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因为时间紧张而降低拍摄标准,每一条的拍摄都必须合乎纪录片对镜头的拍摄要求,摇镜头微晃会被喊停,光线不好会打灯补光,游客闯入会耐心等待,礼貌清场,所有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完成。

敢问路在何方

“剑阁崔巍而峥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四川剑阁县拍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石刻,我们遇到的不是自然界鬼斧神工畏途巉岩,而是没有一个合适的高点,来拍摄这个红四军长征开始后的第二站,剑门关的危岩峭壁难以攀爬,而且山上固然高但是拍摄的全景过大,效果并不好,而选择一栋有平台的高楼便成了当务之急。

由于县城不大,高楼很少,去了几家,当物业知道我们的来意时,脑袋都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虽然我们出示了记者证,但是在他们看来,除非有政府的指令,否者爬上这么高的楼,万一出了意外,他们谁也承担不起。所以我们吃了半上午的闭门羹。直到我们来到一家开私人医院的楼盘物业。或许是我们的执着感动了她们,亦或是我们摄像高大俊朗的外形打动了那位清纯的川妹子经理,她干脆地把一串叮当作响的钥匙给了我们,于是我们得以爬上一座20层的高楼,结结实实地把整座县城的全景拍了个够。而《中共六大纪事》第四集的开篇第一组开阔的县城全景镜头,便是从这次拍摄中的素材中遴选出来的。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对于烽火豪情的井冈山,我是早已向往不已。正所谓“久有凌云志,初上井冈山。千里来寻圣地,旧貌换新颜”,井冈山壮美的自然景观和红军的革命往事是我们前往拍摄的强大动力。为了拍摄到井冈山的壮丽的云海日出,在井冈山的最初两天我们来回穿梭于黄洋界和茨坪风景区之间,由于景区游客大巴总是不能停靠在我们认为视角最佳的拍摄地点,我们总是从游客的观景区扛着拍摄设备步行几百米,或踯躅上行,或跑步下山,到达我们满意的地点进行拍摄。伴随着气喘吁吁和淋漓的汗水,一组又一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便由此诞生了。

井冈山主峰海拔近1800米,层峦叠嶂,山势巍峨,地形险要。近年来随着井冈山风景区景区建设的日益完善,各景点之间的山间公路修葺得宛如盘龙玉带,九曲通幽。对于许多游客而言,曲折盘山路并不是什么问题,或许还能为他们带来一些乐趣,但是对于我们一天要上山下山3、4次进行取景拍摄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遭罪。景区大巴司机常年行车于山路之间,对于各种弯道谙熟于心,他们无所顾忌地加大油门,急转急行犹如家常便饭,这可就苦了我们,虽然我平时并不晕车,但是几趟下来,也是天旋地转,呕吐感时时爆发。

比晕车更加严重的是,危险状况的发生。就在我们晕头晕脑地坐着景区大巴在一面是悬崖山区行进中,从山腰处一个岔道突然开出一辆小客车,或许是这辆小客的速度太快,也许是我们这辆大巴车的司机有些溜号,两辆车都有点反应不及,但又都紧急踩住了刹车,我们大巴车里的乘客呦的一声,身体一起向前拥去,好在大家都在座位上,把住前方的座椅靠背,便都虚惊一场,唯有最前方副驾驶位置的一位乘客,由于前方没有座椅,哎呦一声窜了出去,一下扑倒在大巴车前方出口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主摄像师刘洋同志。刘洋下意识地迅速站了起来,扑打扑打身上的灰尘,说了句“你这是咋开的车啊”,悻悻地到后面找了一个安全的座位坐下了。事后经查刘洋这次小意外造成了跟腱挫伤,在之后几天的拍摄中一直坚持带伤工作,直到一个月后回到哈尔滨的他走路还是有点一瘸一拐,没好利索。我曾半开玩笑说:“大哥,我对不住你啊”,他对着我微微一笑:“没办法,这就是工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丁香花开的五月,到夏雨飘飞的六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纪录片《中共六大纪事》组的编导们奋战在机房,无论楼外春燕呢喃还是细雨缠绵,都似乎与我们无关,正是一入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30余日的日日夜夜,我们不停地挑选最合适的镜头,最精致的画面,以及最动人的配音,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件带有深刻寓意内容丰富的艺术品。它是我们奋斗4个月的举身心之力打磨的诚意之作。我们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下讲述一段很多人不曾熟悉的历史,这段历史情系家国命运,事关理想矢志不渝,它的深沉与壮阔是我这个纪录片创作者在拍摄和制作中所深切感受到的,而这些也是我想与观众分享的。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记录历史,书写未来。这是一份理想和追求,我还在路上。

/申江伟
 

我要纠错编辑:宋莹莹 责任编辑: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热点推荐更多
《传家》
体验最中国的生活情趣和智慧。详细 >
《品牌的奥秘》
通过品牌的窗口观察世界。详细 >
《大运河》
世界最长运河穿过的中国历史详细 >

纪录图集


860010-1118010100
1 1 1